杏子與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百九十六章 曹老的信,全能大畫家,杏子與梨,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子明還好。
他們家祖上生活在兩廣一帶。
在顧為經(jīng)的祖先跟隨使團,抱著用自家那套老顧同學每每想起,都胸口痛的幾乎喘不上來氣的京城百順胡同里的大四合院所換來的三口木箱子,懷著對樹下桃花瘴,水里豬婆龍的想象,沿著云滇的蜿蜒山路翻山越嶺后的不久。
劉子明的先祖,也揚帆,就此下了南洋,一頭便撞進了馬六甲海峽的碧波之中。
有人說。
東夏人的一生,無論走到哪里,行之何處,他們的性格中都帶著故土的影子。
北方四季分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所以北方大漢性格豪邁而灑脫,愛憎也絲絲分明。
而南方則吳語軟儂,青樹翠岸,小橋流水。
因此南方盛產(chǎn)那才子佳人,細膩婉轉(zhuǎn),讓人每每讀來,都忍不住要落下淚來的傳奇故事。
東夏人他們一生走南闖北,走西口,闖關(guān)東,下南洋,不管去往方,都仿佛是被風吹散的蒲公英的傘葉一樣,帶著故鄉(xiāng)的泥土,故鄉(xiāng)的云與雨滴的氣味。
擺不掉的故鄉(xiāng)的口音和民俗。
說不完的鄉(xiāng)音,貼不完的對聯(lián),放不完的鞭炮。
他們仿佛是把故鄉(xiāng)的一部分就隨身帶在了身邊。
家族在兩廣時代生活的歷史,已經(jīng)是很久很久前的記憶了。劉子明從小就在馬來西亞出生。
最富裕的家境,最好的老師,最為優(yōu)渥的教育條件。
他本來以為這種鄉(xiāng)土氣質(zhì)與情節(jié),不會在他這一代人身上再有任何的體現(xiàn)了。
畢竟太久了。
畢竟,他的生活也太“國際化”了。
他當然會講中文,馬來西亞本來就是有完備的華文教育體系的地方。
他普通話和粵語都會念,粵語依然念的像是那些本土的廣東人一樣,帶著西關(guān)式的鼻音,會把“?!蹦畛伞拌K”。
可他也能把英語講的跟倫敦人一樣,用西班牙語和外國的藝術(shù)家們流利的交流,在餐廳用標準的法國大舌音點一份焗蝸牛吃。
他覺得自己身上的“國際性”,早已完全代替了“鄉(xiāng)土性”。
他是廣東人。
他是大馬人。
可只要他愿意,他同樣還可以去做倫敦人,巴塞羅納人,里昂人,紐約人,甚至是布宜諾斯艾利斯人。
就像小時候,站在港口上,看著他們家里貿(mào)易公司里那些來來往往擁有的、租賃的遠洋航船。
這些船有的插巴拿馬的旗,有插巴哈馬的旗,有的插英國的旗,有的插利比利亞、馬紹爾群島,或者插東夏香江的旗。
旗幟本身已經(jīng)失去了意義。
巴哈馬的船有可能直到報廢拆解,都不會返回巴哈馬作多長時間的停留,對水手們來說,船上飄蕩著的旗幟已經(jīng)不再代表著故鄉(xiāng)。
它僅是某種海事法、注冊金,貿(mào)易稅率和司法管轄權(quán)的虛無概念的集合。
故鄉(xiāng)這種東西,也不過只是調(diào)查欄上的幾行文字和隨時都能夠變換的護照的虛無的集合罷了。
直到那年,第一次在春節(jié)的時候,跟長輩去粵東玩。
他這樣的“少爺仔”坐著司機開著的保姆車,穿行在城市年關(guān)將近時,越發(fā)顯得繁華忙碌的街頭。
聽見街角處的媽媽在追她的孩子,揮著手喊“阿仔,跑的慢些?!?
那一刻。
年少的劉子明,忽然之間,就覺得自己被某種東西給擊中了。
就像古希臘神話傳說中,那個不可能完成的挑戰(zhàn)任務(wù)——讓箭羽不偏不倚的一連穿過十二枚插在地上的斧頭上的小環(huán),最后命中一枚靶子上擺放著的金蘋果。
劉子明就是那只靶子上的金蘋果。
而那聲“阿仔”,就是神箭手中穿透圓環(huán)的,快若光電的箭矢。
他本以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那一箭,還是穿越了一代又一代人,一層又一層的霧,穿過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層層風浪。
最后將劉子明一箭釘在了豪華凌志車的座椅上。
有熱乎乎,紅艷艷的鮮血,從胸口中噴涌而出。
接下來十幾秒里所發(fā)生的每個瞬間,劉子明心中都清晰的像是昨日發(fā)生的一樣。
他搖下車窗,探頭去看,不理會司機問他怎么了。
就這么一直看著。
看著那穿著藍色裙子的母親,從一個攤邊轉(zhuǎn)身,小步追趕著前方拿著一罐橘黃色菠蘿啤的孩子,她們慢慢的遠去,慢慢的消失在了街角的人群中。
……
與二十歲時,靠著一幅“一樹百花,花意百變”的《百花圖》,拿了魔都雙年展金獎的唐寧不同。
終劉子明的一生,他都極其討厭畫那些菊花、牡丹、月季、芍藥這些題材。
或者說。
他很討厭“意象”這個概念,討厭用菊花指帶君子,討厭用玫瑰指帶愛情,討厭用牡丹來表現(xiàn)雍容與富貴……
討厭那些藝術(shù)領(lǐng)域里,所有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與法度。
劉子明覺得。
古往今來,繪畫、雕塑、文學或者詩歌,已經(jīng)有太多太多,數(shù)不勝數(shù)的創(chuàng)作者都做過了同樣的東西。
一遍又一遍。
一百遍又一百遍。
一萬遍又一萬遍。
這樣無休止,無盡頭的重復用這種符號化的事物來在畫紙上來表達某種崇高的概念,它最終的結(jié)果不是把“符號”崇高化,而是把“崇高”符號化,抽象化。
春雨、秋水、芙蓉。
這些都是很好、很美的事物,尤其是在它們第一次出現(xiàn)在畫紙上,被藝術(shù)家們賦予別樣的含義的時候。
那一定是美術(shù)史上里程碑式的瞬間。
但當所有作品都被這樣的意象堆滿,就像是將成百上千束花滿滿當當?shù)挠踩M一只瓶口只有硬幣大小的細頸花瓶中。
最終。
整幅作品中將再不剩下什么真實的概念。
只有抽象的印象在彼此擠壓,彼此碰撞。
最終。
劉子明認為,它們就像在水上作畫一樣,從虛幻的概念中孕育,又將消彌在虛幻之中。
詩歌本是世界上最為精煉的文本。
是對于美,對于情緒的萃取。
然而如果萃取到了通篇都是由愛、恨、痛苦、悔恨、喜悅、善良、邪惡……這些抽象的詞匯構(gòu)成。
那么又會變得毫無任何美感可言。
嘶心裂肺的哭泣與狂喜變得和檳榔攤的小店用大喇叭叭叭喊出的“禁止隨意吐汁,禁止隨意吐痰”的標語同樣的庸俗也同樣的無趣。
繪畫也是如此。
劉子明眼里,如今很多先鋒藝術(shù)作品。
畫家創(chuàng)作的時候雄心萬丈,認為他們的畫作中將容納一整個世界,覺得他們將月亮摘下,放進了作品中。
結(jié)果。
在外人看來,他們不過是在對著一盞茶杯,想要用一根調(diào)羹撈起月光的幻影。
他們?yōu)橛蒙鬃油凶×嗽铝炼老踩艨瘛?
嘩啦一聲。
撈出之后。
卻又什么都沒有剩下,只有渾濁不清的幾點被咀嚼后的殘茶根。
他討厭做殘茶根一樣無聊的人,也討厭畫殘茶根一樣無趣的畫。
就像。
他也并不太喜歡顧為經(jīng)的那幅《紫藤花圖》一樣。
畫的不錯。
很不錯。
或許這樣的畫家最終的成就也能達到很高的地步。
但終究也只是些無聊的作品……和師妹唐寧一樣的無趣也無聊。
甚至“無害”。
某種意義上,無害可能比無聊更加糟糕,就好比電視上的那些英國的脫口秀演員。
區(qū)分在臺上表演的單口喜劇演員是英國人還是美國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如果他喜歡在臺上玩地獄笑話,諷刺trump,開兒童色情玩笑,那么他大概是美國人。
如果他在臺上開場白是聊天氣。整天說的都是那些無害無聊且無趣,散場三分鐘以后,就忘掉對方的東西。
那么他很可能就是英國人。
劉子明只是搞不明白,年少時那種如遭雷擊的感受是怎么回事。
他為什么會這么多年過去了,依然會想起那天的場景。
為什么閉上眼睛。
只要他愿意。
那么,那位穿著藍色裙子,在人群中,追逐著自己拿著汽水快跑的小兒子的母親的臉,就會出現(xiàn)在他的眼前。
他一生都不知道對方是誰。
除了人海茫茫之間,那十幾秒鐘的短短一瞥,他再也沒有見過對方。
但在回憶之中,那張臉是那么的清晰。
劉子明就像是通過一個焦距很長很長很長的長焦鏡頭回望,長到足以穿透二十余年的時光。
在那個鏡頭里。
熙熙攘攘的人流被虛化涂抹成了模糊的,雜色的光斑,清晰的只有那張奔跑的母親的臉,唇間不算好的口紅,眼角微微出現(xiàn)的小皺紋,以及身后小販推車上倒掛著的,在風中搖曳著的紅色福字。
時光荏苒,物似人非。
只有那張臉,那個倒掛的福字。
在劉子明這么多年的人生中,依舊清晰的如同往昔。
劉子明甚至有理由相信,自己當年隔著人海,在飛掠的汽車上的匆匆一瞥,根本沒有可能能注意到這么多清晰的細節(jié)。
這應該是在記憶、回憶、想象的共同作用下,由他的大腦以那個匆匆的影子為模板,在調(diào)和了幻想與現(xiàn)實之后,二次繪畫出的臉。
就像人工智能在一張模糊的老照片填補信息,讓它變得清晰而真實。
可劉子明不懂。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全能大畫家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杏子與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杏子與梨并收藏全能大畫家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