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賊校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65章 藝高膽大要治黃,朕就是萬歷帝,破賊校尉,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潘季馴和朱衡是治河能臣,對朱翊鈞的話細加琢磨,覺得非常有道理。</p></p>
北方雨水少,看著山東、直隸有很多河流,可是那些河流只是春夏季勉強算豐沛,到了秋冬就迅速干枯。黃河再暴虐,它的水流量遠遠超過其它河流的總流量。</p></p>
耕種除了田地,最重要的就是水。</p></p>
沒有水,田地再肥沃也種不出太多莊稼來。</p></p>
潘季馴明白自己學生的心思,連忙問道:“殿下,你想讓黃河改回北道?”</p></p>
朱衡大吃一驚。</p></p>
前宋年間,北流、東流之爭糾葛數(shù)十年。</p></p>
北流可以便利運輸糧餉物資到河北前線。</p></p>
東流會多數(shù)百萬畝良田,還能避免黃河反過來為契丹所用,讓它成為拱衛(wèi)中原山東的天然屏障。</p></p>
于是東流的觀點占了上風。</p></p>
只是治黃歷來不是小事,尤其是改道,天大的事,需要謹慎處理,必須做好實地勘測、規(guī)劃討論、施工部署等周全的準備。</p></p>
偏偏神宗哲宗這對父子,手藝不高,但膽子特別大,相信人定勝天。</p></p>
幾次大興土木試圖讓黃河改道,想徹底馴服它,結果被狠狠地收拾了,改一次大決一次,上千里的良田屋舍蕩然無存,終于老實安分了。</p></p>
朱翊鈞坦然道:“潘師傅,沒錯,孤想讓黃河回歸北道。”</p></p>
潘季馴和朱衡臉色一變,正要出言進諫,朱翊鈞擺了擺手,“潘師傅,朱尚書,請聽孤說完?!?lt;/p></p>
“孤知道,治黃不是一件小事。其實孤一直認為,治黃在中下游入手,是治標不治本之舉?!?lt;/p></p>
潘季馴一愣:“殿下,何出此言?”</p></p>
“黃河易決口泛濫,根源是什么?”</p></p>
“泥沙過多!”潘季馴和朱衡異口同聲地答道。</p></p>
沒錯,黃河最大的問題就是泥沙過多,長年累月下來泥沙沉積在河道上,迅速抬高河床,久而久之,有的地方河床比兩岸的地面還要高。</p></p>
雨季一到,洪水一發(fā),不決口都不行。</p></p>
“對,兩位先生深知河情。是啊,泥沙不除,在中下游修再高的堤壩,也擋不住它終究決口的一天。</p></p>
所以孤認為,治河先治沙,要治黃必須從上游入手。”</p></p>
潘季馴和朱衡眼睛一亮,饒有興趣地繼續(xù)聽著。</p></p>
“孤請曹公出任陜甘總督,一邊總督三鎮(zhèn)軍務,一邊執(zhí)行建設西北的大計。這是部分細則,請兩位先生過目。”</p></p>
祁言把兩份文書遞給兩人。</p></p>
兩人匆匆看完,面露驚喜。</p></p>
“植被保土、退耕還牧、退牧還林。殿下,這需要大魄力才能定此大計啊!”</p></p>
“土地不能無窮盡地索取。要量土養(yǎng)人。這片土地能出產多少,能養(yǎng)活多少人,要心里有數(shù)。</p></p>
貧瘠苦旱,與其死磕,不如遷民其它富庶之地。</p></p>
大明陸海兩軍,南征北戰(zhàn),四下探索,遍尋天下肥沃之地,就是用來安置供養(yǎng)大明萬民。</p></p>
孤對曹公和徐貞明說,西北之地,留下適當?shù)娜丝诰秃昧?,其余的全部遷出來,孤有的是富庶之地安置。</p></p>
不夠,不夠再去打就是了!天下之大,土地之廣,有德者居之!”</p></p>
朱翊鈞大聲說道,神采飛揚。</p></p>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一退,十年,二十年,天地自會道法自然。植被茂盛,水土不失,自然黃河泥沙減少。</p></p>
此乃治黃治本之法。</p></p>
在這十年,二十年間,我們也不停著。欽天監(jiān)用玻璃柱加水銀,研制出一種氣壓測高儀,以海平面為基準,可測試各地相對高度,孤叫它海平高度,誤差很小,極為精準。</p></p>
我們可遍遣測繪隊,測繪河南、山東、直隸、兩淮各地的海平高度。水往低處流,我們以這些高度數(shù)據(jù)為準,精準規(guī)劃新河道,施工挖掘開鑿,準備引黃歸北。”</p></p>
朱翊鈞轉向朱衡說道,“朱先生,嘉靖四十五年你開掘新河道,避黃通漕。期間新河道決口過兩次,你一直堅持,還總結出新河決口的重要原因在于‘以一堤捍群流’,于是開四條支河分流以減少洪水對新河堤岸的沖擊?!?lt;/p></p>
朱衡連忙說道:“臣性子剛直執(zhí)拗,幸蒙殿下向先皇進言,堅持讓臣繼續(xù)開掘,不至于半途而廢?!?lt;/p></p>
朱翊鈞笑著說道:“我朝做事,稍有差池波折,就驚天動地。尤其是那些御史會跳出來多加指摘,喊打喊殺,卻不知道任何事情,想成功都是一波三折,需要堅持不懈。</p></p>
孤覺得黃河北道也可以延續(xù)此思路。</p></p>
趁著黃河還在南道,我們花三到五年時間測繪各處的海平高度,再花五年時間沿著地勢低洼處一路開鑿河道。自河南以下,多開河道,雨季時可泄突如其來的洪水,平時可分流灌溉各地。</p></p>
現(xiàn)在大明研制出水泥,屆時可在山東、直隸等地開設水泥廠和鋼鐵廠,以鋼筋混泥土澆筑河堤,堅固遠勝現(xiàn)在的河堤。</p></p>
因地制宜行種種良法,相信在我們手里,可以看到黃河變成我們真正的母親河,一改暴虐脾性,溫柔慈愛!”</p></p>
潘季馴和朱衡看著輿圖上那條黃河,想著這十幾年來治黃的風雨艱辛,回味著朱翊鈞的話,不由心情澎湃。</p></p>
這是每一位治黃人的終極理想。</p></p>
黃河治好,除了北方會多數(shù)百萬畝良田之外,淮河水患,還有漕運都會迎刃而解,功在千秋,名存青史!</p></p>
潘季馴與朱衡點點頭,雙目赤紅,對朱翊鈞說道:“殿下,只要能治好黃河,十年,二十年,臣都愿意一直奔走大河南北,風雨無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p></p>
如果老臣撐不到那一天,讓臣的子孫門生們繼續(xù)治黃!”</p></p>
朱翊鈞看著這兩位常年奔走在野外治水的大臣,他們肌膚黝黑粗糙,與李春芳、高拱、張居正等清貴出身的文官們截然不同。</p></p>
他鄭重地點點頭:“孤愿與兩位先生同行,以此生治黃,造福千秋萬代!”</p></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朕就是萬歷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破賊校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破賊校尉并收藏朕就是萬歷帝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