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菊南山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章 功在當代,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后,種菊南山下,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種玉蜀黍的地塊比較遠,還是鄭里正在頭前帶路。
張薔一邊走,一邊與徐光啟閑聊。
“徐大人在南方種番薯,畝產(chǎn)多少?”她問。
“回……”徐光啟不知道如何稱呼她才好,便拱拱手說道,“也要看土地肥瘦,好的地塊,有一千五六百斤的,差的地塊,能收上千斤?!?
跟后世的產(chǎn)量沒法比,后世畝產(chǎn)四五千斤,經(jīng)過培育的良種,畝產(chǎn)八九千斤,上萬斤。
考慮到這時代沒有化肥,能達到這個產(chǎn)量,已經(jīng)很不錯了。
“土豆的產(chǎn)量,與番薯差不多,”徐光啟說,“只是土豆沒有番薯清甜,人們不愛吃。所以,大多數(shù)農(nóng)民選擇種番薯,不愿意種土豆?!?
想到后世那么多土豆食品,張薔忍不住笑了:“那是人們沒發(fā)現(xiàn)土豆的好處。
土豆是一種可菜可糧的食物,煎、炸、煮、燉、燒,樣樣可為,等本……本人試過后,出一本土豆食譜,推廣土豆的吃法?!?
徐光啟本來低眉順眼地,跟在她側邊往前走,聞言忍不住稍稍抬頭,只看到她帽沿下,口罩上方,那飛揚的眉眼里,滿是笑意。
他連忙低下頭,也不敢問她是從哪兒知道的這些吃法,只好附和道:“那敢情好,下官拭目以待?!?
就聽張薔又說:“番薯、土豆、玉蜀黍,都是佛朗機人,從新大陸帶回來的新作物,這幾種作物,比大明傳統(tǒng)的水稻、小麥、菽類的產(chǎn)量要高得多。
而且,這三種作物,在大明南北地區(qū),都能種植,特別值得在北方干旱地區(qū)推廣……
近年來,西北地區(qū)旱災越來越嚴重,正該早日推廣番薯和土豆這兩種作物,早一年推廣,就多救活一批人,徐大人以為如何?”
徐光啟沒想到,這位后宮里的貴人,對這三種新作物的評價,如此之高,眼光比他這個士大夫還看得長遠。
聽見問他,忙拱手道:“……說得是,下官慚愧,能力有限……”
張薔嘆了口氣:“憑徐大人一人之力,是做不成這件事的,聽說南方的福建廣南地區(qū),種植新作物的農(nóng)民越來越多。
要想在北方推廣這三種作物,就需要從南方引種,到北方試種、選育,等新作物適應北方的氣候和水土后,再推廣到各地。
這項工程,沒有三五年的時間,是看不到成績來的,但是,這是關系到大明未來的大事,總得有人著手去做啊?!?
徐光啟想不通,三種新作物,怎么就關系到大明的未來了?但他不敢問啊,他研究番薯種植,更多的是出于興趣,根本沒考慮那么長遠。
他只好慚愧地說:“下官……”
“不怪你,”張薔溫言道,“這些本該是戶部的工作,不該你一個禮部右侍郎來管。
只是,實在是這些新作物,能救如今的大明,徐大人如能促成此事,那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子孫的偉大功績啊?!?
幾句話,說得徐光啟心頭火熱,士大夫哪個不想青史留名?如果這件事。真的如這位裕妃娘娘講的那樣偉大,他徐光啟為什么要將這首倡之功,讓給別人呢?
“……教訓得是”說話不帶稱呼,讓他十分別扭,又不得不說,“下官回去,理一個章程出來,再呈送陛下?!?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種菊南山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種菊南山下并收藏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后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