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賊校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5.第125章 百萬漕工,衣食所系!,朕就是萬歷帝,破賊校尉,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25. 百萬漕工,衣食所系!
百萬漕工,衣食所系!</p>
海運!</p>
眾人臉色有些凝重。</p>
百萬漕工,衣食所系!</p>
但凡歷任過地方,接觸過納糧完稅,跟漕運打過交道的官員,都知道這條南北兩千里的河,牽扯著多少地方,多少人的利益。</p>
朱翊鈞掃了一眼眾人的神情,看在眼里,不急不緩地開口。</p>
“海運,前元就有,反倒到了我大明,自永樂年間開始棄用,全部改用漕運。但是自宣德年間,朝中時常有議,改漕運為海運,但每次都因反對的人太多,繼續(xù)沿用漕運。</p>
本殿查過戶部架閣庫,翻閱到弘治年間,戶部上奏,陳述漕運和海運的優(yōu)劣。比如有份奏章說”</p>
朱翊鈞向后一伸右手,一直站在角落當(dāng)隱形人的馮保,馬上往前走幾步,把一迭抄件遞到他手里。</p>
朱翊鈞抖了抖抄件,開始讀起來:“一艘千料海船,需一百人操作,能運一千石糧食。</p>
一艘千料海船的造價,可造百料河船二十艘,每艘船只需船工二十人,合計可運兩千石糧食。還不怕海浪顛覆。</p>
兩相對比,漕運優(yōu)于海運?!?lt;/p>
朱翊鈞笑著搖了搖頭,繼續(xù)往下念:“還有成化年間,戶部某主事,煞有其事地折算過,海船一千一百艘,每年運糧八十萬石到京,損耗可有三十萬石。</p>
笑話,這個損耗哪里來了?莫非海船專門往臺風(fēng)巨浪里鉆!</p>
而運河有河船一千三百艘,一次運糧二十萬石,每年運三次,可運六十萬石,然后沒有損耗。</p>
漕運怎么可能沒有損耗!</p>
本殿翻閱戶部文檔,自成化八年起,定制每年漕運糧食四百萬石,其余的不論,自正德年間開始,每年損耗的糧食在四十萬到八十萬石之間?!?lt;/p>
朱翊鈞冷笑道:“這些人不愧是飽讀經(jīng)書的讀書人,文字游戲玩得爐火純青。</p>
海運,自大明立朝以來,從未成過氣候,也就是從來沒有大規(guī)模解運過,那每年運糧八十萬石,損耗可達三十萬石,是這么算出來的?我看啊,完全是某些人臆想出來的。</p>
而運河漕運,每年四十到八十萬石的損耗,白紙黑字,登記在戶部文檔里,他們卻是視而不見啊。</p>
先把結(jié)論定下來,再挖空心思找論據(jù)。甚至為了論證漕運比海運優(yōu),真是連臉都不要了?!?lt;/p>
眾人靜靜地聽著。</p>
朱翊鈞把前面幾張抄件丟到桌子上,繼續(xù)說道。</p>
“漕運的成本何止這些!首先,漕運需要船,每年需要多少船?</p>
大明立朝以來,從永樂年間開始運河漕運,所使用各類船只多達14000多艘。到天順年以后,規(guī)定漕船定額為11770艘,漕運官軍為12萬名,以后援為定例。</p>
戶部架閣庫文檔可查到,淮安清江浦船塢一艘漕船的打造成本為105兩銀子,如每年需要替換2000艘漕船來算的話,每年造船成本約為21萬兩白銀。</p>
這還是明面上的,每年各地臨時征用為漕運服役的百姓也是一個龐大的數(shù)字,上百萬啊,又損耗了多少錢糧民力?”</p>
鄭洛、蕭大亨等人聽著朱翊鈞算“經(jīng)濟賬”,很是好奇。</p>
大明朝治政,從來沒有這么算過,也沒有算得這么詳細。</p>
李贄卻十分激動。</p>
這才是真正地為國理財??!</p>
每一文、每一毫都算得清清楚楚,才能把占用的民力,算得明明白白。</p>
國家財政度支稀里糊涂,吃大虧的是老百姓。</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朕就是萬歷帝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破賊校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破賊校尉并收藏朕就是萬歷帝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