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驕陽醫(yī)館名醫(yī)榜,醫(yī)道蒙塵,小中醫(yī)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輝,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今的驕陽醫(yī)館在白驕陽的努力下,不斷的發(fā)展壯大。不但有恩師葉承天坐鎮(zhèn),而且還有不少實實在在,名副其實的高手,一直在十大名醫(yī)榜上不斷競技。最近一直排名在榜一榜二的是出自中醫(yī)世家,六代家傳的李涌輝中醫(yī)專家,和祖上曾有御醫(yī)背景傳家的許國棟中醫(yī)專家。兩人不分伯仲,來回霸榜榜一榜二,一直成為大家的熱點。
最近榜二的許專家因為一則典型的病案,突然霸榜榜一,成為大家的新熱點。
今天我們便來分享一下他的這則病案,那真是效如桴鼓,立竿見影,干脆利落,讀過之后不由得讓人拍案叫絕。
一個重度脂肪肝的病案
重度脂肪肝(肝膽濕熱證)
一、病情分析
患者男性,62歲,以“重度脂肪肝年余”為主訴,兼見肥胖(體重198斤)、代謝紊亂及濕熱痰濁證候群。核心病機為脾胃虛弱,濕熱痰濁內(nèi)蘊,阻滯肝膽。
- 病因: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味)、久坐少動→脾失健運→水濕內(nèi)?!蹪癯商怠禎嵊艟没療帷鷿駸嵫文懡?jīng)上蒸下注。
- 病機關(guān)鍵:
- 濕濁困脾:乏力、氣短、舌體胖大、苔白厚膩、脈濡滑(脾虛濕盛)。
- 濕熱蘊肝:頭油、脫發(fā)(濕熱上蒸,損傷肝血);口干口苦、陰囊潮濕、尿赤、心煩(肝膽濕熱,疏泄失常)。
- 痰瘀互結(jié):重度脂肪肝(痰濁阻滯肝絡(luò),氣血運行不暢)。
二、西醫(yī)診斷
1. 重度脂肪肝(肥胖相關(guān)性)
- 診斷依據(jù):bmI=體重(kg)\/身高2(假設(shè)身高175cm,bmI=99\/1.752≈32.4,屬肥胖癥);b超\/ct提示肝臟脂肪浸潤>33%。
2. 代謝綜合征(高危狀態(tài))
- 伴隨癥狀:肥胖、脫發(fā)(雄激素代謝異常)、陰囊潮濕(局部微循環(huán)障礙),需進一步排查血脂、血糖、肝功能。
三、中醫(yī)診斷
1. 病名:
- 主病:肝癖(中醫(yī)對脂肪肝的病名,見《難經(jīng)》“肝之積曰肥氣”)。
- 兼證:濕阻(脾虛濕盛)、筋痿(濕熱下注,宗筋失養(yǎng),致性功能減退)。
2. 辨證分型:
肝膽濕熱兼脾虛痰濁證
- 辨證要點:
- 濕熱證:口干口苦、陰囊潮濕、尿赤、舌邊紅、苔白厚膩(濕盛化熱)。
- 脾虛證:乏力、氣短、舌體胖大、脈濡滑(脾失健運)。
- 痰瘀證:重度脂肪肝、肥胖(痰濁阻滯,血行不暢)。
四、擬選湯劑及方劑來源
方劑:龍膽瀉肝湯加減(基礎(chǔ)方源自《醫(yī)方集解》,清肝膽實火、利下焦?jié)駸幔?
立法:清熱利濕、健脾化痰、活血通絡(luò)(針對“濕熱-脾虛-痰瘀”三焦病機)。
五、具體處方用藥及用量解析
處方:
龍膽草10g 炒梔子6g 黃芩10g 柴胡15g車前子30g 澤瀉15g 生地黃15g 丹參30g川芎10g 絞股藍12g 紅花10g 地龍10g山楂30g 茯苓20g 黃柏10g 當歸10g茵陳50g 黃芪100g
藥物 用量 功效分類 配伍意義
龍膽草 10g 君藥:清肝膽濕熱 苦寒沉降,直達肝膽,善清肝膽實火、下焦?jié)駸?,針對口苦、陰囊潮濕、尿赤等主癥。
黃芩 10g 臣藥:清熱燥濕 清上焦?jié)駸?,與龍膽草相須為用,增強清熱之力;配合炒梔子(6g)瀉火除煩,通利三焦,使?jié)駸釓男”愣觥?
柴胡 15g 臣藥:疏肝解郁 疏暢肝膽氣機,引藥入肝;與龍膽草配伍,“升降相因”,防止苦寒藥郁遏氣機。
澤瀉 15g 佐藥:利水滲濕 利水濕、瀉腎濁,與車前子(30g包煎)合用,增強清熱利濕之功,使下焦?jié)駸釓陌螂着懦?;茵陳?0g)為“退黃要藥”,善清肝膽濕熱,現(xiàn)代藥理證實其含茵陳蒿素,可改善肝細胞損傷。
生地、當歸 各10g 佐藥:養(yǎng)陰活血 生地滋陰清熱,防苦寒傷陰;當歸養(yǎng)血活血,合丹參(30g)、川芎(10g)、紅花(10g)活血化瘀,改善肝內(nèi)微循環(huán),針對脂肪肝“痰瘀互結(jié)”病機;絞股藍(12g)化痰降脂(含絞股藍皂苷,調(diào)節(jié)脂質(zhì)代謝)。
黃芪 100g 佐藥:健脾補氣 大劑量補氣健脾,托毒外出(《本草綱目》“黃芪補肝氣”),針對乏力、氣短、舌胖等脾虛證;配茯苓(20g)、山楂(30g)健脾化痰、消食導(dǎo)滯,杜絕生痰之源(山楂含山楂酸,可降脂消積)。
黃柏 10g 佐藥:清熱燥濕 清下焦?jié)駸幔c龍膽草、澤瀉協(xié)同,增強治療陰囊潮濕、尿赤之效。
地龍 10g 使藥:通絡(luò)止痛 咸寒通絡(luò),改善肝經(jīng)循行部位(如陰囊、精索)的微循環(huán)障礙,緩解濕熱瘀阻所致的局部不適;同時引諸藥直達病所。
六、復(fù)診療效分析
- 一周后效驗:精神好轉(zhuǎn)、陰囊濕潮及口干苦減輕,提示肝膽濕熱得清;身體輕松,為濕濁漸化、脾氣漸復(fù)之象。
- 二診策略:效不更方,繼服2-4周,待濕熱大部清除后,逐步減少龍膽草、黃芩等苦寒藥,增健脾祛濕(如加炒白術(shù)15g、薏苡仁30g)及養(yǎng)肝柔肝(如加枸杞子15g、制何首烏10g)之品,兼顧“攻補平衡”,防止?jié)駸釓?fù)燃及肝陰受損。
七、中西醫(yī)結(jié)合調(diào)護建議
1. 飲食管理:低熱量、高纖維飲食(每日熱量缺口300-500kcal),忌食肥甘、酒精,推薦山藥、茯苓、荷葉等藥食同源之品。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醫(yī)道蒙塵,小中醫(yī)道心未泯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作者李涌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作者李涌輝并收藏醫(yī)道蒙塵,小中醫(yī)道心未泯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