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聽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2章 古琴為媒,笙書傳,山里聽雨,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guān)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guān)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xiàn)內(nèi)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玄城的飛花巷雖毗鄰宮前街,卻無宮前街那般人聲鼎沸,這里的房子雖已有些老舊,卻頗為整潔,平常極少有人來往。
從宮前街拐入這條窄窄的小巷,仿佛從喧鬧的紅塵鬧市突然來到幽靜的世外桃源,讓人的心神自然安寧起來。
小巷中間有一棟古樸的院落,平常大門緊閉,那門上紫色油漆已經(jīng)有些斑駁,看上去頗有一絲年代久遠(yuǎn)之感。這座院落雖然走動的人不多,卻時常有著絲竹之聲穿出,曲子旖旎動聽,有時還帶著些許幽怨,讓人聽了不免有些傷感。
這是京城有名的天音館,是城中有名的樂師韓放之開設(shè)的古琴館。韓放之古琴演奏技藝高超,性格卻是頗為古怪,京城許多文人雅士膜拜他的名聲,經(jīng)常有人到他這座天音館,要拜他為師,并且給出的價碼還不菲。 可是,面對眾人拜師求藝的要求,韓放之雖是來者不拒,但是他必定要讓大家先彈奏一首他親自譜寫的曲子,如果讓他滿意了,他才會收為弟子,并且束修還不低,每人一年需100兩銀子。
京城那些文人雅士家境多是殷實,這100兩銀子自然不會放在眼里,所以,到了每年招收弟子這一天,天音館門前必是人頭攢動,成了這年小巷來人最多的一天。 可是,銀子難不倒大家,但彈奏古琴則是太卷了,盡管大家都覺得自己有兩把刷子,可是每年韓放之就只招收兩名弟子,因此,絕大多數(shù)求學(xué)之人注定只能抱憾而歸。
林怡詩卻脫穎而出,在這座天音館跟著韓放之研學(xué)古琴已經(jīng)半年多了。她的父親林如淮本是一介書生,喜歡古琴彈奏,平常公務(wù)之余也會在家撫琴弄弦,雖然他的古琴彈奏比起韓放之還有些差距,但也算是技藝不俗的了。
林怡詩作為林如淮的獨(dú)女,從小耳濡目染,就學(xué)會了彈奏古琴,后來她嫁到了魏家,因為夫君魏笙勇常年都在邊關(guān),林怡詩一個人在家中無聊,因此經(jīng)常習(xí)練古琴技藝。
后來,魏笙勇死在了邊關(guān),她悲痛之余,更是把古琴彈奏作為她排遣憂愁的方法,因此,她的古琴技藝越來越純熟,甚至超過了她的父親。 由于她從父親口中聽到過韓放之的大名,從小就對這位脾氣略有古怪的大樂師有些敬仰。魏笙勇罹難之后,為了讓自己古琴技藝更能爐火純青,林怡詩就到天音館拜師求藝。
她見了韓放之之后,韓放之也不因為她姿色出眾,而降低授徒門檻,照例讓她彈奏了一曲,想不到她的彈奏,樂曲時而激昂,時而舒緩,頗為收放自如,頓時讓韓放之這個老夫子大為青睞,當(dāng)場收下了她。
這天,林怡詩一個人在天音館中研習(xí)彈奏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這首曲子的意境同她此時的心境有些吻合,所以,她彈奏的頗為投入。待到她一曲彈奏完畢,忽然身后有人撫掌而呼:
“妙哉妙哉,潺潺流水述說無盡憂傷,狂風(fēng)驟雨卻道出心中不忿,這曲《胡笳十八拍》讓晚生聽得如醉如癡,這位娘子不愧為韓先生的高足?!?
林怡詩回首一看,卻見一個俊俏的青年男子不知什么時候來到了琴室,站在她不遠(yuǎn)的身后看著自己。
大梁國時代雖然不講什么男女之大防,但竟有一個如此相貌不俗的青年公子竟然在自己毫不知覺情況下,聽自己她彈奏古琴,不禁讓林怡詩感到有些羞澀。 她趕緊施了一個萬福,輕聲說:
“公子見笑了,小女子隨意彈奏,竟讓公子謬贊,小女子真是慚愧?!?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笙書傳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山里聽雨的小說進(jìn)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里聽雨并收藏笙書傳最新章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