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唯而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4章 糧食產量前十名!,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唯唯而川,樂可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并且關閉廣告屏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朱瞻基咯噔一聲,壞了,老爹,你怎么坑我?
好像天幕之前不是說過,奴兒干都司和交趾布政司都在宣德年間由于戰(zhàn)略收縮逐漸廢置了......
乾隆哈哈大笑,一股理所當然的模樣:“我大清的龍興之地果然是上天眷顧啊!這糧食產量傲絕諸??!”
和珅在一旁拍著馬屁諂媚道:“大清乃天朝,天子更是乃上天所鐘眷的!”
【第三名:魯省,產量5655.6萬噸?!?
忽如其來的斷層式產量震撼到了各朝古人。
甚至這個產量已經是某些時代幾年的產量了。
更可怕的是這只是一個省啊!
“齊魯大地自古以來便是如此,當年那齊桓公便是憑借著管子改革由此稱霸春秋。”有的老夫子頭頭是道的點評道。
按照大唐的計算,一石等于五十三千克。一噸也就是二十石左右。天寶年間,最巔峰的時候,全國產量九千八百萬石,也就是大約四千五百萬噸。
大唐最巔峰的天寶也沒有現代的魯地一個省一年的產量高。
“我大唐雖然自稱盛世,冠絕今古,但與這后世一比,宛若小丑啊!究竟是怎樣的作物才能如此高產?。 碧鞂毮觊g的文人也是被震的麻木了。
【第二名:中原省,產量6624.3萬噸?!?
“那曹魏占據中原這諸夏最豐腴之地,我大吳怎么去和他們爭搶天下??!”孫權如喪考妣的哭嚎道。
“天要亡我大魏吳......大吳也?”
“看來中原之地無論古今,都是我諸夏的菁華之地?!倍湃缁薜馈?
“是啊,我諸夏文明源于此,自古以來中原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俗話講得中原者得天下,所言不虛啊!”房玄齡感嘆一聲,接著老杜的話道。
“淺算了一下,這中原省在后世一年的產量比的上我貞觀全國幾年的產量。這其中定有什么奧妙之機存在!我大唐絕不能有所松懈,還要從這天幕中學習后世種植之法許多呀!”杜如晦掐著指頭,在心里簡單的盤算后鄭重道。
李世民微微頷首,隨即道:“中原都已經如此高產富庶了,超乎了我們的想象,但卻只能屈居第二,真不知道,第一又是何處啊!”
眾臣這時才想到,中原居然才排第二!
這時,絲毫不震驚于中原排前面,又驚訝于中原比現在的產量的古人們,也逐漸回神反應了過來,那就是中原居然才排第二,那么第一又是何方神圣?
【第一名:松江省,產量7788.2萬噸?!?
大晉眾人皆驚,這松江省到底是何地,竟有如此產量?
“諸位愛卿,可有人知曉這松江省位于何處?”司馬衷問道。
群臣面面相覷,皆搖頭表示不知。
“朕曾記得江南一帶頗為富饒,莫非這松江省位于江南?”司馬衷猜測道。
“陛下圣明?!比撼技娂姼胶汀?
“若真是如此,那江南之地豈不是更加繁華昌盛?”王衍驚嘆道。
“以往我等皆知江南富裕,如今方知其繁盛程度遠超想象?!蔽闱鹈糁锌馈?
司馬衷眼神堅定,“朕當效法父皇,勵精圖治,使我大晉更加強盛,不輸于后世?!?
大唐
“似乎看著輪廓,這松江省應是在白山黑水一帶,那荒漠寒冷的遼東在后世居然能力壓中原諸???”長孫無忌被震驚的難以思考。
“翻遍史書,自古以來,糧食的每次增產與氣候雖然脫不了關系,但大多是種植方法、農業(yè)器具的改進引來的轉變。后世之人應該是掌握了比我們更先進的方法和器具!”杜如晦思忖道。
“應是如此!”老房道。
“哈哈哈,朕之大清便設有松江將軍府,果然不愧都是我大清的龍興之地啊!”乾隆哈哈大笑,滿面紅光,隨即又吩咐和珅道:“去給松江將軍去詔令:朕也要大清的松江省和后世一樣高產,否則拿他試問!”
和珅嗻一聲應答。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樂可小說只為原作者唯唯而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唯唯而川并收藏天幕出現:皇帝怒喊欺天啦!最新章節(jié)。